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

嚴重行為偏差,你要拉他們一把 ? 或者落井下石 ? 寫在潑糞少年事件之後

舞菇想說 :
當社會不公不義的事情太多,而申訴管道太少,
好不容易興起一個得以暢所欲言的新興管道時,
人肉搜索與網路輿論制裁的力量就被過分彰顯。
如果執法者或仲裁單位沒有足夠的智慧,
只是軟弱的隨著非專業(教育,法律,司法....)者的聲浪而起舞,
只會讓更多激情的群眾認定~~
自己可以輕易的擔任起包青天的職務,
期待運用網路媒體的力量,達成自己所想看見的制裁。
~~這種力量,已經漸漸變得變得開始嗜血,

有一天,或許會讓慣用這種力量的人們逐漸殺紅了眼而不自覺。

BBS鄉民的正義 [Silent Code] 正式預告片 Full HD
以下引用自親職教育專家游乾桂老師在FB上的短文 伯樂在那裡?
~~~~~~~~~~~~~~~~~~~~
少年潑糞事件,呈現兩個面相:一是無知,二是導正。
平凡如我者在事件之初確實有過忿怒不平,眉批文章,直言不可思議,
但冷靜之後,更想知曉第一線的教育單位如何解決難題?
結果我盼到的不是教育工作者的智慧,而是粉墨登場扮起包青天,打開退學鋤刀的作為,
這無疑把一位無知迷惑的少年再次推向深淵,盪在懸崖邊?
受迫性提早進到社會,當無好處,反而易被黑幫吸引,成了更大的犯科者,
暴露在危機之中的殂肉會反向成為你我?
師者,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大約是孔子以為的三大方向,
忘教育二字有著教導與化育的意義,而非只是讀書考試得分!
人生確實迷惑處處,需要更有智慧的人提點,如果無人願點一盞燈給予引領,孩子將有大海之舟因尋不著燈塔而迷失方位。
哎,這件事原本只有一種憂心,而今看見學校的處理形式,我的擔心突兀的化成兩個傷感了。
生氣歸生氣,教者仍理應當伯樂,讓失足者得一處方寸之地,絕處逢生,孩子或許可成為社會的助力,一種正數;否則成了阻力,便是負數啊。

教育的初心 / 游乾桂
在教育部與教育局干涉之下,潑糞少年不被學校退學了,校長同意收回成命,讓這些犯錯的孩子從事與遊民有關的公益活動,重拾同理心‵慈悲與善念,真是如此,當是好事一椿,讓人激賞。
教育心理學上所謂的處罰,意義本是如此,主張合理的行為結果,讓失誤者替自己的作為付出代價,但絕非體罰退學等等無關的作為。
比方說,虐狗者,去流浪狗收容所當義工,欺侮老弱的人,到安養院育幼院幫忙,飆車的孩子去創世基金會協助飆車受傷的植物人,潑糞的孩子讓他與街友共同生活三天,並且當其守護者,這些皆是合理的行為結果了。
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這樣形容孩子:他的名字就叫小孩,意指只是個孩子,請教他成長。
我在恩師系列作品中提及的國小老師賴敏容就是這樣教學生的,他讓調皮的孩子在他身旁成為助手,他相信會作怪的孩子多半是沒有自信,被肯定與重視便能添得自信,無有自卑,便少了作怪的原由。
莫忘教育的初心,它很簡單,大約便是教導與化育而已。
重要聯結 :
人為什麼會理盲而濫情? / 李偉文
.....................

  的確,我們往往只能看見自己想看見的,或者說,當我們不知道我們該看什麼時,就算東西擺在眼前,我們也是看不見的。這一句似乎有點玄,其實正是大腦運作的常態。因為在生活的任何瞬間,人們所接收的外在訊息量實在太大了,所以大腦主要工作,是不斷在過濾篩掉不重要的訊息。我們之所以「看得見」一個東西,其實是大腦把其他東西都「抹掉看不見」了。
  因此,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非常理性,具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,但其實我們比我們想像中還容易做出不理性的行為,更麻煩的是,我們一點也不知道自己是那麼不理性的!
  除了這種過往意識形態所左右的盲點之外,我們也很容易被現場的情境所影響,通常我們的理性與獨立思考只會在一個人關起門來時存在,當我們與他人在一起時,絕大部份會選擇認同團體的集體意見。我想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全文請見
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sow/archive/2012/05/14/2174594.html


沒有留言: